智能鞋是一个跨领域的产品 消费者的痛点在哪里

2016-05-07 世界服装鞋帽网 2163

  2015年3月,中国可穿戴联盟曾组织召开了《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联盟发起工信部共同探讨可穿戴标准体系,促成业内标准的建立。但标准的制定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众多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校的共同参与,现在智能鞋的标准制定还处于探索阶段,业界领先的企业也是在鞋的生产方面参照鞋的行业标准,在智能模块硬件的生产方面参照工信部的手机标准。智能鞋是一个跨领域的产品,它的基础是鞋,但又承载了智能科技产品的特性,但纵观市场上几十种智能鞋产品,基本都停留在“智能概念”方面,在产品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续航时间、智能硬件和制鞋工艺的匹配、舒适度和外观等等。

  消费者对于智能鞋的期待,既希望其舒适、美观、时尚,符合鞋的基本功能,又希望它的智能化能实现计步、定位、保健、医疗甚至更加强大的延展性功能。在如此高的期待之下,最核心的还必须保证鞋的安全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毕竟鞋跟其它可穿戴装备不一样,它得适应各种天气变化和恶劣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刮风下雨,是在摄氏40度的高温还是零下30度的低温,是在路况条件好的城市道路还是在道路崎岖泥泞的山野小道,装载了智能模块的鞋必须适应各种考验,正常运作并确保穿着者的安全。这样的智能鞋,对技术的要求可谓高,而确保其质量和安全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

 

  “鞋产品的行业标准已经十分完善,但是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鞋产品并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尤其是低端产品的质量很让人担忧。智能鞋的定义还比较模糊,任何一个智能模块或者是功能搭载到鞋上都可以被称作智能鞋,所以产品可以实现万千种变化,要制定针对性的标准有一定难度。行业标准中暂时还没有针对智能模块这种配件的标准,智能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功能不稳定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皮革协会制鞋专委会的主任路华表示。

  “过去我们规定在鞋的内部不允许有电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鞋标委也在跟国标委沟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制鞋标准检测处处长、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戚晓霞表示:“对于可穿戴装备增加电子配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需求,从标准的角度当然需要增加这方面的规范。我认为智能鞋的标准制定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必须就其技术要求拿出相应的标准草案,如何甄别此类产品的好坏,如何检测,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这类产品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可穿戴联盟秘书长杨昕表示,对于企业来讲,标准的缺失会使得可穿戴设备难以拓展到医疗、养老、儿童跟踪定位等社会热点领域,直接限制市场的快速发展。由于可穿戴设备需要使用者长时间佩戴,可穿戴设备的安全与质量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可穿戴设备本身、电池、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有害物质的使用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认证评估,以最大化减少可能给用户造成的危害。同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的缺陷等问题都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性的产品,更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需要由行业标准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