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智能穿戴遭遇寒潮 消费者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017-01-23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 1999

  2015年是智能穿戴设备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在内的各式智能穿戴产品层出不穷,谁能想到仅仅一年之后,整个智能穿戴市场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一度被视为智能手表先驱的美国Pebble公司裁员高达25%,资产大幅度缩水,Fitbit仅以4000万美元的将其低价收购。然而Fitbit的情况也不甚理想,公司股价早已从上市初的29.87美元跌至如今的8美元。

  无独有偶,Fitbit的竞争对手Jawbone于去年5月全面停产Up系列健康追踪设备,并将现有库存全部出售给第三方经销商。智能手表方面,作为Android Wear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表,Moto 360官方宣布近期不再发布新款智能手表,其余多家企业虽未公开声明,但对于智能手表的研发也已悄然搁置。在VR穿戴方面,去年索尼表现出色,旗下产品PSVR预估销量260万台,其余如Oculus Rift、HTC Vive和谷歌Daydream均不足50万。  

  智能穿戴产品存在着那些问题?

  目前智能穿戴产品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续航能力无疑首当其冲,多数智能穿戴都难以避免设备电量消耗快这一尴尬局面。产品自身电池容量有限,而智能穿戴同手机等智能设备之间的连接与数据传输(通过蓝牙、WI-FI等技术)更加剧了电量的消耗。而居高不下的返修率则是大众聚焦的又一问题。当下智能穿戴的零件大多精细且极易失灵或耗损,相比起智能手机,此类产品发生故障的频率着实过高。再者,智能穿戴对于数据记录的准确性仍旧备受质疑。在全国热播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嘉宾们佩戴的计步器被限定了3000步的行动上限,所以为了“干掉”其他人,嘉宾们就猛摇对方的计步器,数字飞速上涨。其实很多具有运动监测功能的智能穿戴产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产品主要通过重力加速传感器实现,传感器通过检测并判断人体运动动作,从而得到一些基础数据。事实上只要稍有振动,设备就可能认定人体处在运动状态,并且计算出相应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此外,智能穿戴还存在诸如材质、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性价比是大多消费者选购商品的重要指标,智能穿戴对此也不例外。然而功能不实用、操作不便捷、普及度不高及价格不菲等一系列问题,普遍存在于现今智能穿戴市场中。实际上运动监测功能早已应用于智能手机,使消费者放弃便携的大屏幕手机而转向屏幕“小巧”的智能手表,这一设想显然不太现实。而Apple Watch此类产品,看似功能丰富强大,实则更像是在进行多种功能的简单堆砌,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使用此类产品听音乐,打电话呢?至于运动监测如运动步数、距离以及卡路里消耗,又或是健康监测如心率、睡眠、血压、血氧、血糖、脂肪等,对于多数人来说也显得较为鸡肋。功能华而不实,价格却昂贵不菲,现今市面上大部分智能手表售价直上300美元,而智能眼镜则更加惊人,相同的价格却足以购置一款中端智能手机或是支付高端智能手机总价的二分之一,此类因素也正是智能穿戴在“蜜月期”之后销量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Apple Watch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甚至从上一季度的410万块下滑至150万块。现阶段消费者还未培养起对于智能穿戴的使用习惯,这也使得智能穿戴暂且无法取代智能手机等产品的独特地位,Apple Watch这样的设计更像是iPhone的一个外设而非独立产品。

  消费者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智能穿戴设备?

  虽然目前的科技尚且无法使智能穿戴展现出像钢铁侠战衣那样的酷炫功能,但智能穿戴应当展现出其独特之处,才能够与现有的智能产品分庭抗礼。尤其是在前期各种酷炫概念片的宣传攻势下,消费者对智能穿戴怀抱极高的期待,最终成果差强人意,难免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现在太多智能穿戴研发公司把注意力集中于工业设计方面,从而忽视了产品的功能创新,导致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智能穿戴设备变得有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时下,智能穿戴公司都明智地将目标瞄向了最热门的娱乐、健康和运动三个领域,只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对于健康和运动,单纯的数据记录并不能让消费者感受其价值所在,消费者所期待的是精确数据记录后的有效分析与合理建议,以此帮助消费者改善生活习惯,最终达成运动和健康双丰收。再说娱乐领域,VR技术可谓是备受关注,抛开非自身因素(如资源不丰富等外在问题)不谈,VR产品使消费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或游戏的世界,使其不受空间束缚与限制,体验更加酣畅淋漓的乐趣。而人机交互无疑是这一技术的关键,如何使消费者与设备之间更好地互动,这必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智能穿戴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目前来看智能穿戴产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前景仍相当巨大,穿戴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除了加强产品的科技感以及在娱乐、健康和运动三个领域方面继续完善产品的功能外,让消费者习惯甚至是依赖智能穿戴产品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苹果用了6年时间研发iPhone系列,使智能手机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智能穿戴的发展当下正在历经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作为不必要的奢侈品,尚且缺少iPhone4这样的“爆款”,能够掀起智能穿戴全球普及的浪潮。放眼未来,智能穿戴产或许应当着眼于鞋服的智能化,此类日常必需品的智能化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加快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同时也能够大大地增强智能穿戴的实用性。

获得红点奖的智能鞋

  毫不夸张地说,智能鞋的出现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目前Google、Nike、Adidas、李宁、361°、双驰、安踏、腾讯、联想等国内外各种大小企业都在对智能鞋的研发进行尝试。李宁在智能跑鞋这一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旗下智跑鞋从2015年推出至今已售出超过70万双。双驰的儿童智能鞋更是斩获了“工业设计奥斯卡”——德国红点奖的 “Best of the Best”。去年莆田鞋业高峰论坛上,双驰展示了“智能足球鞋”、“体感游戏鞋”、“儿童防丢鞋”、“老人智能鞋”、“VR智能鞋”等数十种外观普通但功能各异的智能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耐克公司今年春季上市的自绑鞋,观其去年的反响,势必将引起不小轰动。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来看智能穿戴产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的未来前景仍相当巨大,穿戴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智能穿戴产品会迎来一个真正的爆款。